近日,工信部官網公告,同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但僅限開通數據業務和與之相關的定向話音、定向短信業務。同時,工信部要求,應嚴格遵守號碼管理相關要求,僅可使用13位物聯網號碼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運營商僅可在自有渠道辦理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與轉售企業合作提供相關服務須另行申請。
eSIM卡相比SIM卡能夠帶來哪些變革
所謂eSIM,即嵌入式SIM卡,英文全稱為Embedded-SIM。本質上還是SIM卡,只是在形態上有所差異,從可插拔的金屬卡片搖身一變成為一張虛擬的SIM卡,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上,為每個終端設備提供身份證明得以接入運營商的網絡。
雖然eSIM看不見摸不著,卻一身都是本領,能打電話、發短信和發定位。此外,eSIM可直接與終端交互,通過App或者云端,在全球范圍內將終端智能設備連接到所選擇的當地網絡,賦予設備始終處于最佳的網速和覆蓋的能力。
早在2014年,eSIM商用進程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開啟。根據GSMA的數據,截止16年7月,全球有80家主要的運營商支持eSIM的模式,其中,包括AT&T、Verizon、德國電信、KDDI、NTT DoCoMo、西班牙電信等龍頭運營商。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eSIM技術為用戶所帶來的改變:
1.性能提升、更為便利:eSIM技術對于消費者而言所帶來的便利是多方面的,比如:
(1)智能設備更加輕便,而且不再需要手動安裝SIM卡了。
(2)消費者可以擺脫SIM卡限制,可以根據網絡信號好壞、資費高低差異等環境因素,隨時切換不同的運營商。
(3)對于擁有多個手機號碼的用戶而言,多號碼管理將會變得更為簡單。
(4)SIM卡插槽容易進入灰塵,劇烈震動導致接觸不良,物聯網部署尤其困難,而eSIM則沒有這個擔憂。
(5)可以更便捷地組建橫跨多個運營商的物聯網絡。
比如一臺汽車,銷售、配送、分銷和使用都可能涉及不同國家,如果它是在A國制造通信模塊、在B國組裝、銷售到C國,用戶再開著它在D國、E國、F國跨國自駕游,eSIM比鎖定一家運營商的物理SIM卡,實在方便太多。
2.節約成本:在手機時代,我們為運營商貢獻了很多的利潤,尤其是國內的運營商壟斷程度高,消費者在選擇通訊服務沒有太多的議價權,而eSIM為用戶所帶來的第二大好處便是成本的節約,具體表現在:
(1)傳統SIM卡限制了設備的空間和設計,并增加了設備的工藝難度與制造成本,eSIM可以不再擔心這些問題。
(2)由于消費者可以輕松切換不同運營商,傳統的套餐計價方法將會失效。有傳聞稱,目前已經有公司在開發手機APP,可根據網速和資費,自動幫助手機用戶切換運營商網絡。
(3)用戶出國旅行時,可以簡單地一鍵激活當地運營商服務,而不再是以昂貴的國際漫游方式進行通訊。
3.安全性更高:eSIM技術除了便利以及節省成本外,安全性能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說eSIM卡內所包含的安全信息,可用來幫助企業進行私有網絡的身份驗證;設備數據的遠程管理、找回與刪除等安全防護更加容易等等。
從可穿戴到車聯網,eSIM技術應用百花開放
試想前幾年,即便手上戴著智能手表,但是為了不錯過任何電話、消息也不能距離手機太遠,因為智能手表必須借助智能手機的網絡才能實現連接和傳輸,一旦沒有藍牙、Wi-Fi等,它就相當于一塊普通的電子手表。但是eSIM技術的崛起,顛覆了這種限制。eSIM使得智能手表擁有獨立的身份證明,脫離手機及其他設備獨立也可實現網絡連接和數據傳輸。
除了手機之外,未來eSIM將會在物聯網、車聯網、可穿戴等眾多的領域有廣泛的應用。
eSIM卡在物聯網領域的前景
盡管手機對eSIM的需求呼聲更大,但eSIM更大的受益者,其實是物聯網。當前,物聯網空前發展,各種可穿戴設備、人體監控設備、車聯網、智慧家庭、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抄表、定位跟蹤等應用如同雨后春筍般蓬勃地發展起來,對于這些智能設備而言,通信和聯網無疑是基礎功能,eSIM的優勢更加明顯。運營商采用eSIM技術,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eSIM作為智能設備功能模塊的組成部分,具備可重復擦寫功能,可隨時寫入數據以更換運營商,能滿足物聯網設備對通信的安全性、穩定性的高要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在物聯網設備嵌入eSIM卡,以OTA的方式完成運營商安全認證。用戶不必再插拔SIM卡,就可以直接選用設備所在地的運營商網絡,并使用當地資費以節省跨國漫游成本。
eSIM卡在車聯網的應用
實際上,eSIM業務最早是在車聯網得到了規模性的發展和商用,它的技術也在車聯網領域得到了檢驗,但為什么是車聯網呢?
首先,車聯網對通信的要求實際上是安全性的需求,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當車發生事故的時候,在車主無法進行操作的情況下,車主要跟后臺主動進行通信,那么eSIM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傳統插拔卡顯然不能夠在發生碰撞后能夠確保這個業務的正常的這種使用。
其次,車輛的進出口的跨境,它需要碼號管理的服務。從車企的角度來講,eSIM的成本無關緊要,他們更看重由eSIM帶來的流程簡化和便利性提升,降低物料管理、人力投入和操作流程的繁瑣程度。
這些因素導致了很多車商是最先使用eSIM的M2M的這種服務,也就是說使用貼片卡并且進行碼號管理服務。
eSIM在產業物聯網的應用
產業物聯網包含智慧城市、智能農業、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醫療等行業。由于不同行業差異化較大,連接管理的需求錯綜復雜,管理維度和管理難度似乎都在與日俱增。
比如越來越多的全國性工業企業、建設企業,給員工佩戴智能手環,以便監測空氣質量、心率、位置等關鍵變量,保障員工在惡劣條件下的健康和安全。eSIM通過OTA空中下載技術為數萬設備同時擦寫SIM卡,既簡化了管理,又提升了智能手環的實用性和員工滿意度。
智慧物流也是eSIM的典型應用場景之一,跨越不同城市乃至國家的物流車隊,大多配備了采集各類數據的傳感器,每天采集大量的遙測數據,其完整性和流通性非常關鍵。eSIM不僅降低漫游費用,而且讓數據不會因為信號不佳或者更換SIM卡而產生中斷。
隨著物聯網應用的進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維護、長連接等方面的優勢會進一步顯現。
eSIM卡在可穿戴設備等消費物聯網的應用
消費物聯網是eSIM最主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包括各種可穿戴設備、智能音箱、無人機、醫療健康設備、追蹤定位器等,都是eSIM的重要應用載體。
隨著可穿戴等設備的普及,通信和聯網也在成為這些智能硬件的一項標配功能。顯然,相對于汽車、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內部空間要珍貴的多,特別是在電池技術還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顯然是個更好的選擇,
一個關于eSIM的時代正在來臨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研報預測,到2025年用于物聯網應用的eSIM的銷量將增長到3.26億美元,相較于現在將翻一番以上。目前終端廠商、運營商和eSIM技術方案提供商都紛紛"擁抱"eSIM技術,eSIM卡正拓展更多應用場景。
有機構預測,到2024年全球支持eSIM業務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將超5億部。
過去,運營商推廣eSIM設備進展的比較緩慢。但是基于eSIM業務已經開展了數年時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應用經驗。隨著5G、大數據等底層技術的日漸成熟,三大運營商也加快了布局的速度、范圍。
如今工信部對于三家運營商提供eSIM技術應用服務的批復,是eSIM發展路上的重要節點,讓eSIM有望在2020年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
而從目前eSIM產業鏈的發展來看,運營商、模組廠商、方案商和設備廠商也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迎接eSIM時代的到來。